宝宝健齿始于母
目前宝宝患龋齿的比例相当高,究其原因发现,先天不足是孩子患龋齿的一个原因。母体是胎儿生长发育的特殊环境和物质基础。婴幼儿牙齿发育的好坏,主要取决于胎儿期和出生后第一年的营养。牙釉质发育不全,主要是因为胎儿期牙胚胎形成时,孕妇缺钙或服用某些药物所致。
怀孕妇女应保持正常、充足、平衡的饮食,米饭、水果、蔬菜、牛奶类、鱼类、肉类皆要均衡摄取,才能供应胎儿牙齿所需的钙质、磷质、维生素等等。虽然胎儿没有牙齿,但在母体中只有3个月的胎儿,其颌牙已开始钙化,到出生前,20个颌牙都已基本成形,恒牙也早在胎儿4个月时就已产生,胎儿离开母体时,第一对恒牙已经钙化,所以孕妇孕期摄取足够的钙质尤为重要。
有些药物对胎儿的牙齿也有影响,如孕妇怀孕期间服用四环素,胎儿的牙齿就会在钙化时受四环素的影响,出现颜色改变。所以,孕期服药要遵医嘱。
为了宝宝的牙齿健康,孕妇在孕期更要注意口腔卫生,因为孕妇牙龈部局部发炎产生的细菌产物,可释放入母体的血液循环,导致宫内胎儿受感染而影响发育,还会导致细胞因子和抗体增高的全身系统反应。这种反应直接影响胎儿牙胚胎的形成,使牙釉质发育不全,导致宝宝日后的牙齿美观受损。所以孕妇发现口腔有疾患,要及时治疗,重点要做好妊娠期牙龈炎的防治。
躺着喝奶弊端多
为了让孩子尽快入睡、睡得踏实,很多年轻的母亲习惯在睡觉前给婴儿喂奶,婴儿多是含着奶瓶睡着的。时间一长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乳牙有白色脱钙现象,有的牙齿逐渐泛黑脱落了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奶瓶龋”。奶瓶龋的产生和乳牙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,乳牙组织结构的特点表现为,牙釉质、牙本质薄、矿化度低,抗酸力弱,因此与恒牙相比更容易生龋。妈妈喂奶时把奶嘴放在宝宝的嘴里,恰好放在上下门牙的中间,奶嘴顶在腭部,吮吸奶液时,几乎所有门牙都浸泡在奶液里。宝宝含着奶嘴睡觉,无法清理口腔,使口腔内腐蚀牙体的细菌大量繁殖,久而久之牙齿脱钙、牙冠剥脱,形成黑色的残根或牙渣。孩子不仅会牙疼,严重时还可发生牙髓炎、牙周脓肿等并发症,危害全身健康。另外,孩子长期躺着喝奶,下颌骨过度前伸,就容易造成“地包天”。影响儿童的面型及整个颌面部的发育。因此要纠正这种不良喂养方式要做到:
1.不让宝宝口中含着糖块或装有奶汁、果汁的奶瓶睡觉。母亲给婴儿喂奶时,一旦发现婴儿已睡着了,就要及时把乳头脱出。 父母应为婴儿刷牙。
2.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,喝完奶后,再换上一瓶白开水喝,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。
3.平时喂奶后,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清水为宝宝擦洗牙面。
4.每次喂奶,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,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。
5.正确的喂养方式应该是:抱着孩子呈45度角。给孩子喂完奶后,最好能再喂一些清水,以保持口腔清洁。
口腔清洁最重要
刷牙能保持口腔清洁,消除口腔内软垢及污物,食物碎片和部分牙菌斑,而且有按摩牙龈作用,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致病因素,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。
当孩子还没有长牙的时候,家长应用小毛巾或指缠纱布,轻轻擦去附在牙齿周围及口腔内的奶渍,每天应该清洁1-2次。半岁左右,孩子会长出第一颗乳牙。当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,家长应用手指戴着指套牙刷或缠上纱布,为孩子清洁牙齿及口腔。每天应该清洁1-2次,主要是轻轻地擦去附在牙面上(牙齿周围)及口腔内的奶渍及食物残渣等。
2岁左右的时候,要开始让孩子自己动手刷牙。家长可以为小孩选择好看的牙刷,比如带有卡通图案的,带着孩子像做游戏一样一起刷牙。不过,即便孩子已经自己刷牙了,家长也要经常检查他们的口腔卫生情况,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帮助他们刷牙。因为孩子可能不容易做好清洁牙齿这项工作,需要家长帮助。此外,孩子的口腔黏膜非常娇嫩,不容易适应牙刷这样的“异物”,可能不喜欢刷牙而敷衍了事,这也需要家长及时检查、教育。小孩最早开始刷牙的时候,可以不用牙膏,只用牙刷蘸清水或凉白开水。小孩三岁以后,家长可以教他们使用含氟牙膏,用量应该控制在一粒黄豆大小以内,一天不要超过两次。刷牙时要注意:
1. 使用前,用温水浸泡1~2min,使刷毛变的柔软,如加入少许盐,可起到杀菌作用。
2. 宝宝使用牙刷时,频率不宜太快,刷牙时先刷上排牙齿,再刷下排牙齿,这样就可以避免刷到牙龈.刷两排牙齿时,先来回横刷几遍,刷去牙齿表面的污垢,然后再上下来回竖刷,清洁牙缝里的残留物.横刷时用力轻,竖刷时稍用力。
3. 牙刷使用后,妈妈帮助宝宝用水冲洗刷毛内部,并将水分尽量甩去.将牙刷头朝上放在漱口杯里,或者放在通风有日光的地方,使它干燥而杀菌。牙刷用了一段时期,外壳仍很新,但内里积聚的污垢很难清理,可将牙刷浸泡在白醋中隔一夜后,早上用清水冲净,牙刷便和新的一样。
4. 通常一个月更换一次牙刷,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,或同时购买2~3根牙刷轮换使用,使牙刷干燥的时间延长,用时保持牙刷毛的弹性,如果宝宝寄宿在幼儿园,妈妈或幼儿园每周应对牙刷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消毒。
发现龋齿早治疗
在门诊中,经常会发现一些宝宝的乳牙患了龋齿,虽然医生会建议父母带孩子及早去口腔科治疗,但是家长往往难于遵守这项医嘱。他们往往认为,乳牙迟早要换掉,治不治疗没关系。其实,乳牙龋齿不及时治,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利的影响,具体说有以下四方面:
1.龋齿会破坏牙齿的正常结构,龋洞使孩子吃东西时容易出现疼痛和塞牙,影响咀嚼,一些宝宝会因此不敢咬食某些食物或囫囵吞咽大块食物,从而影响营养吸收甚至体格发育;也有的孩子为了避免患侧牙齿的不适,常用健侧牙齿咀嚼食物,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的颌骨和咀嚼肌不对称发育,甚至造成脸部左右不对称。
2.龋齿如果不及早治,龋洞会越来越深,最终影响恒牙的发育和萌出,导致恒牙发育缺陷和萌出异常,最终可造成错位畸形。
3.乳牙残缺不全,上下牙床咬合时闭合不紧,会使孩子发音受到影响,特别在发一些需要上下牙床合紧才能发的音如“zi”、“ci”、“si”等音时,会因为漏风而发不清楚,如果再因此受到嘲笑,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,对心理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。
4.严重的龋齿,会使细菌进入血液循环,甚至影响心脏、肾脏等全身器官。
因此,相对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其他方面来说,口腔保健也十分重要。一旦发现宝宝患有龋齿,一定要及早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进行诊治,这样宝宝少受痛苦,治疗效果还好。总之,爱护宝宝的牙齿,要从第一颗牙开始。
保护措施少不了
龋齿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,龋齿的发生通常与饮食、卫生习惯密切相关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保护孩子牙齿健康的重要意义,经常会提醒孩子少吃甜食,注意刷牙,饭后漱口。当然还有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是有利于预防龋齿的。
氟能预防龋齿,是由于它能形成牙齿珐琅质中的一种成分,可以增加牙齿对酸的抵抗力,使珐琅质不易被侵蚀,这在科学上已有证明,不论是在牙齿表面局部涂布氟化物,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,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。我们常见的含氟物品有氟化水源、氟滴剂、氟片、含氟牙膏、含氟凝胶、含氟漱口液等。如在饮食上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,例如茶叶、莴苣、白菜、青葱等,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。中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,茶内的氟素与牙齿表面有较长时间的接触,并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氟素,这对牙齿可以起到局部涂氟和如同在饮水中加氟的同样抗龋效果。 但氟并非越多越好,因为过量的氟素反而会妨碍牙齿的发育,有时还会引起全身氟中毒现象。氟中毒时,牙齿珐琅质不仅得不到保护,而且使牙齿表面逐渐失去光泽,牙釉质出现棕色斑纹或灰色斑点,牙齿质地脆弱,易折断。若长期摄入过量的氟,还可以导致骨骼和肾脏的损害。因此,氟既不能多,也不能少,不多不少才好,研究证实我国成人每日最大安全氟摄入量可达3.4毫克,7岁~15岁儿童每日最大安全氟摄入量是1.9毫克~2.1毫克。 因此我们要在安全范围合理使用氟,进一步提高防龋意识,懂得怎样“爱护牙齿,保护牙齿”。
防止窝沟龋的最好办法是窝沟封闭。牙冠表面有些地方凹凸不平,凹陷处称为窝沟,窝沟不易清洁而容易积聚菌斑,是龋齿的好发部位,而发生于窝沟的龋称为窝沟龋。窝沟封闭过程并不复杂,首先是清洁牙面,再用弱酸对窝沟周围釉质进行处理,洗净吹干后再将一种液态的高分子复合树脂填涂在咬面的窝沟处,待其渗入窝沟后,再使之变硬、固化,从而在咬面形成坚固光滑的平面。没了窝沟,口腔中的致龋菌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环境,同时窝沟内原有的细菌则因缺乏外来营养而死亡,无法产酸、致龋,这样便停止了牙齿受到损害。窝沟封闭操作简单,只需几分钟,不破坏牙齿,无疼痛感,填充后不影响咀嚼和味觉,孩子容易接受。窝沟封闭对于“六龄牙”的保护尤为重要。六龄牙是6岁左右的宝宝在其乳牙的最后方长出的一颗恒牙。这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颗牙齿,由于萌出时间早,使用时间长,再加上其牙齿上面有丰富的窝沟,极易发生龋齿。因此,对其的防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恒磨牙刚刚萌出1--2年内,是最易于发生龋坏的时期,在此期间做窝沟封闭,越早效果越好。孩子6--7岁时,家长应带他到口腔科检查,确定是否应做窝沟封闭。窝沟封闭还可用于3--4岁儿童的乳磨牙及12~13岁少年的第二恒磨牙。
牙齿外伤莫慌张
小宝贝会走路后,独自行动能力增强,可是平衡能力差,还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;再加上宝贝天生活泼好动,好奇心强,所以在跑跑跳跳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害。
最容易发生乳牙外伤的就是1-2岁的宝贝,这个时期宝贝能够自己走路,可是又控制不好身体,对周围的危险又缺乏起码的判断,稍不注意就可能摔跤,殃及宝贝的小乳牙,通常是乳前牙。常发生的情况有四种:1. 牙部分脱位和移位:乳前牙受碰撞,向外或向内倾斜移位,部分脱出牙槽窝;2. 嵌入性脱位:乳牙嵌入牙槽窝,有时仅切端外露甚至完全嵌入牙槽窝内;3. 牙冠或牙根折断:如果牙冠折断,多数情况牙髓会暴露出来;4. 乳牙完全脱位。宝贝的小乳牙受到的碰撞或者伤害如果不太严重,宝贝可能只是觉得牙齿咬合的时候会有些不舒服的感觉,或者稍稍有些牙痛,这个时候往往家长容易大意,觉得宝贝的牙不会有什么大问题,不必去医院。可是恰恰是乳牙的小外伤,如果不及时就医,可能会变成大麻烦。因为只要牙齿受到伤害,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牙髓充血和牙根尖部的组织水肿。如果受伤严重则会发生牙髓出血,根尖部的血管受挤压而断裂,日后导致牙髓坏死、牙冠变色、牙髓钙化等情况。所以如果宝贝的小乳牙被碰撞,家长要及时带宝贝就医。发生乳牙外伤的小宝贝一般都还不懂得和医生配合,所以如果不能进行保守治疗,应该听从医生的指示,需要的时候可以将受损的牙齿拔除。一般来说,前牙缺牙对于正常发育不会有太大影响。如果可能,要尽量保留受损的小乳牙,这样才能保证有正常的乳牙列,对以后恒牙的萌出、颌面发育都有重要作用。
稍大些的宝贝活动范围增大,经常会参加一些剧烈运动,有些时候牙齿会意外撞掉。宝贝刚刚换牙时是年轻恒牙受外伤的高发年龄段。牙根还处于发育期,牙根较短,还没有完全形成,而牙周和牙槽骨组织疏松,所以如果有外力撞击,牙齿很容易受伤脱落。不过,牙齿脱落并不是毫无补救办法。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儿童,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都很强。如果牙齿意外脱落后,能够及时去医院进行正确的处理,脱落的牙齿还有可能再生。这时要注意:
1.牙齿意外脱落后要尽快找到,并用生理盐水或者淡盐水冲洗掉表面的污物。
2.如果脱落的牙齿表面带有附着组织,不要自己随意去除,要带到医生那里处理。
3.不要让脱落的牙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,在去就医的途中,可以保存在生理盐水或者牛奶中,对于稍大些的宝贝,可以将脱落的牙齿含在舌下,用唾液浸泡保存。
4.如果没有条件马上去医院,要把脱落的牙齿浸泡在淡盐水或者生理盐水中,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,并且尽快去医院就医。
5.牙齿意外脱落后,能够再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尽快将受伤牙齿植回牙槽窝,牙齿脱落和再植入间隔时间越短,脱落牙齿再生的成功率越高。所以如果宝贝牙齿意外脱落,要分秒必争,尽快第一时间去找医生。
有时牙外伤的后果有时并不能马上显现,有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露出端倪,因此,宝贝如果牙齿受伤,家长一定要注意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。
盲目补钙不可取
有些父母一见孩子该出牙时没长牙便以为是缺钙,就给孩子吃鱼肝油和钙片;另外有的孩子牙齿一长出来就龋坏,家长也觉得可能是孩子牙齿缺钙,于是急忙给孩子补钙。其实这都是不对的。
孩子出牙时间的早晚,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。通常孩子在出生6个月-7个月便开始长牙,出牙早的孩子在4个月便开始长牙,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个月左右才萌出,个别孩子要到1岁以后才长出第一颗乳牙,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时期骨骼生长的快慢有关。出牙晚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缓慢,出牙早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快,当然这是相对而言。只要不是由于缺钙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,一般来说是不会影响今后骨骼的生长发育的。
许多保健品和牙膏厂家宣传产品添加了钙,可以给牙齿补充钙质,其实牙齿发育几乎都是在骨头里完成的,已经在口腔内看见的牙齿几乎不会再发育了,而且钙并不能在局部被牙齿吸收,所以通过补钙来强健牙齿几乎不可能。牙齿是一种原始组织,如果不是极端营养不良,一般缺钙不会反映在牙齿上。一些家长希望通过牛奶给孩子补钙,事实上,牛奶不仅不能给牙齿补钙,反而易残留在口腔中变成酸破坏牙齿,因此要特别注意。
孩子是否需要补钙主要是要根据孩子的身体实际情况来决定,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钙,要结合检查及其所表现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来决定。孩子缺钙常表现为囟门闭合迟缓、头发稀少、出汗多、爱哭闹等,此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钙制剂和鱼肝油滴剂,并注意辅食合理,对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。
不良习惯早纠正
细心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会慢慢发现有些孩子出现了牙列不齐的现象,如老百姓常说的“地包天”,或前牙外凸,开唇露齿等,那家长们是否意识到,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,以及如何预防纠正呢?
常见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有以下几种:吮指、舌习惯、唇习惯,偏侧咀嚼习惯,咬物习惯和睡眠习惯等。吮指习惯发病较高,它在婴幼儿时期居于一种正常的神经反射,在2-3岁以前均可视为正常生理活动,4-6岁后会逐渐消失,如继续出现便可视为不良习惯,由于吮指时,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处,会阻止前牙正常萌出,导致闭口时上下前牙间出现圆形的间隙,称为开颌,由于吮吸作用长久持续,口内气压降低,加上颊部肌肉的压道作用,会使牙弓变窄,上前牙前突,开唇露齿,拇指压在更腭上,还可使其凹陷,阻碍鼻腔向下发育。
舌习惯指舌尖下停地舔牙齿,如果常将舌尖放于上下前牙之间,会导致开合,舌前伸抵触下前牙可使下颌向前移位,形成下颌前凸畸形,俗称“地包天”,学名反,舌同时抵触上下前牙可使上下牙均向前移位,导致双牙弓或双颌前突。
唇习惯分为咬上唇习惯,咬下唇习惯和覆盖下唇,咬上唇所造成下颌前凸,上牙拥挤并向舌侧倾斜,咬下唇可以使下颌后缩,下牙拥挤,上牙前凸呈“鸟嘴状 ”,覆盖下唇是指由于其它不良因素已造成的上牙前凸,下颌后缩,使下唇自然而然地位于上下牙之间,从而加重了病情发展。
偏侧咀嚼可使牙弓向咀嚼侧旋转,使下颌向咀嚼侧偏斜、导致脸型左右不对称。
咬物习惯指习惯性地啃咬物品,如长久的使用一处牙齿,就会形成咬物处牙齿的小开。
睡眠时经常用手、拳头枕在一侧脸下或用手托着,均可导致颌面发育异常及面部不对称。
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与儿童的口腔生理习惯,牙齿的替换都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,并与某些疾病及精神因素还有关联,如饥饿、烦躁、紧张,或是单纯的模仿,因为这些习惯的致畸过程为缓慢,是一种潜移转默化的改变,所以在牙畸形被明显发现之前往往得不到重视,因此作为一名家长,就有必要掌握、了解这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危害,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。
换牙时期丑小鸭
“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?本来长得好好的乳牙,换牙后,门牙变得又黄又大,中间还分开好大一条缝!让我的孩子活像只‘丑小鸭’!”有不少家长如此抱怨。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,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要经历“丑小鸭”期。
门牙牙缝过大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。牙缝变宽要分两种情况对待:一种是正常现象,换牙初期由于恒侧切牙的牙胚挤压门牙的根端,使门牙牙根向近中,而牙冠向远中倾斜的结果。间隙随着侧切牙以及尖牙的萌出而消失,而无需特殊处理。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“丑小鸭期”,大多数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。而另一种是由多种异常因素造成的,不会自行消失,有时两个门牙出现异常的多生牙或者上唇系带附着过低等造成异常,就应当及时检查及治疗。
有的小朋友换牙后新长出的两颗大门牙超级大,一咧嘴笑大门牙就占据了人们的视线,孩子有时就因为这个不好意思再笑了。其实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,门牙并不是真的大,只是“看上去大”。首先,孩子在成长,恒牙肯定长出来会比乳牙大一点。其次,门牙长得快,这时旁边的恒牙都没开始长,在“无拘无束”的环境下当然会生长得大一点,但两年内旁边恒牙长出就自然限制了门牙;最重要的一点是,恒牙定型后不会再长大,所以放在孩子的小脸、小嘴中不匹配,才显得“超级大”,随着孩子脸形一天天长大,骨头发育、面部发展,等孩子成年时门牙就会和脸形大小十分协调、般配了,“所以我们说时间会让孩子由‘丑小鸭’变‘天鹅’”。
与上门牙的“大大咧咧”恰恰相反,很多孩子的下前牙却呈现出“双排牙”和“拥挤”的情况。下前牙替换的时候经常会发生“双排牙”,在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,即恒牙长在乳牙的内侧。这种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,很可能和长期不吃坚硬东西、食物越来越精细有关。若遇此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拔出滞留的乳牙,以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。为了锻炼乳牙让其及时退位,当孩子成长到逐渐靠近适龄换牙期,家长们应让孩子多吃些海蜇、花生、甘蔗等耐嚼食物,以保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,促使乳牙按时脱落。当孩子门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,可给其增加些芹菜、玉米、苹果等食物,使换牙顺利完成,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。
下颌的恒切牙在萌出初期,由于恒牙的近远中径远大于乳牙,可能出现轻度的拥挤,但这种拥挤只是暂时的,以后随着颌骨和牙槽的生长会有所改善。如果严重拥挤的状态下,可以考虑拔除乳尖牙或乳磨牙以解除下前牙的拥挤,但这必须由专业口腔医生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来决定。
有的家长说孩子的‘丑小鸭时期’太长了,乳、恒牙不按时替换。其实,在一年之内长出来都算正常。乳、恒牙交替有个过程,没有“冒尖”不等于没有开始长,只是家长看不见而已。其实从乳牙脱落到恒牙的萌出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。当然,不能排除病变、外伤引起的异常情况,一般对于一年以上牙齿还未替换的儿童,医生会建议拍X光片排除异常情况。她提醒,如果孩子受外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另外,如果乳牙脱落过早,或习惯用牙龈咀嚼食物,牙龈变得坚韧使恒牙难以萌出,应到医院处理,采取措施帮助恒牙萌出。
很多家长疑惑:“孩子没换牙时牙齿白白的,怎么新换的牙却变黄了?” 其实新长的恒牙比乳牙黄是很正常的现象,这是由于恒牙钙化的程度比乳牙高,也就是说,恒牙牙釉质的透明度比乳牙好,而牙本质的颜色偏黄,在“透明”状态下黄色本质透出来当然显得黄,而乳牙钙化程度低,透不出黄当然显得白。因此,一般情况下恒牙比乳牙略黄。但这种黄应该只是相对乳牙的白深一点的淡黄,如果黄得比较厉害,还是要就诊,考虑是否有病变。
加倍爱护六龄牙
六龄牙是儿童6岁左右萌出的第一颗恒牙,上下左右共有4颗,六龄牙的牙冠最大,牙尖最多,咀嚼时所产生的碾磨作用亦最大。在恒牙中,它萌出最早、使用时间最长、咀嚼功能最强,但容易发生龋齿,所以应当保护好。
六龄牙萌出后,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,在它的前、后面相继萌出恒牙,这些恒牙都是根据它的位置依次排列的。所以,六龄牙在保持上下牙列的咬颌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
由于它萌出时期早,窝沟裂隙较深,矿化程度较差,食物容易滞留。如果孩子不注意刷牙,又喜欢吃甜食、零食,那么这颗牙最容易发生龋坏。当六龄牙残缺不全后,会大大降低儿童的咀嚼功能,还可导致其他牙齿移位,造成咬颌紊乱,牙列不齐,影响儿童面部的正常发育。有不少儿童的六龄牙在萌出不久即被龋坏。家长误认为它是乳牙,患龋后不及时就诊和治疗,盲目地等待它的替换,直到龋坏严重,疼痛难忍,方来就医,为时已晚。
六龄牙可以采取窝沟封闭的办法来预防龋齿。窝沟封闭是指不磨除牙体组织,在牙齿表面,特别是牙齿的窝沟处,涂上一层树脂类物质,使其在牙齿表面很快凝固,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膜覆盖,隔绝了细菌和酸对牙齿的侵蚀,从而达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。
六龄牙的封闭以6~7岁为宜,原则是,牙齿完全长出后,越早封闭越好。同时,家长应让孩子养成进食后漱口、刷牙的良好习惯,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牙齿。
少吃甜食益齿健
大量的研究表明,糖的摄人量、摄人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。糖的消耗量升高,龋齿的发生增加,糖的消耗量下降,龋齿的发生减,而吃糖的频率与龋齿的发生基本呈正相关,糖的加工方式,如有黏性、易存留在牙齿上的奶搪类,更容易致龋。
有些食物含有很多的糖、脂肪和盐,应尽量少吃.包括冰激凌、巧克力、牛奶,含有丰富水果和糖的酸奶、面包等,加糖的水果或蔬菜汁等,有些食物会黏在牙齿上,只选择在吃饭时吃,或在吃完后有条件刷牙的情况下吃,包括碳酸饮料、糖果、巧克力搪、蛋糕、饼干等。
有研究报告称,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,牙齿酸蚀是由腐蚀牙齿表面牙釉质的酸性物质引起的,例如碳酸饮料;而龋齿是糖类与牙菌斑中的细菌发生反应而导致的。 喝碳酸饮料会使 12 岁青少年牙齿酸蚀的几率增加 59 % ,使 14 岁青少年牙齿酸蚀的几率增加 220 %。要适当控制青少年对于碳酸饮料的消耗量。
可以多吃营养丰富、含糖少的食物,包括鸡蛋、牛奶、酸奶、奶酪、米饭、馒头、面包、爆米花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。
严格限制各种甜食,考虑选用糖的代用品,如木糖醇、山梨醇、甘露醇等,可起到有效限制蔗糖食用的辅助作用。
食物的选择必须是多样化的,主食越杂越好,食谱越广越好;粗细搭配不仅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相互补充,还可以有效促进牙齿健康。
粗纤维食物,如芹菜、韭菜、萝卜、白菜、苹果、全麦和谷物食品等,含有丰富的纤维素,进食时,需要经过反复咀嚼,才能吞咽下去,而咀嚼的过程,可使附着在牙齿表面、牙龈、舌上等部位的食物残渣随着咀嚼产生的唾液及口腔软组织、舌部肌肉、咀嚼肌等的协调运动而得到清理,同时,良好的咀嚼能够使牙龈等得到按摩,增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强口腔软硬组织的健康。
定期复查要记牢
口腔保健离不开定期复查。因为有些口腔疾病的初期表现并不为大多数父母熟知。当把宝宝交托在专业口腔医生的手中时,医生可以尽早的发现问题并给予治疗以及良好的日常护理建议。一般来说,半岁之后,家长就可以带孩子定期找专业的儿童口腔医生体检。2岁之前:每年带孩子去看一次牙医。牙医会给出这个阶段保护孩子牙齿的方法和建议,比如不要夜里给孩子喂糖水。2岁半左右,20颗乳牙长齐后,可做一次更加全面的口腔检查。便于及早发现口腔疾患。3岁以后:最好每6个月带孩子去看一次牙医,检查有没有龋齿。这个年龄段,两侧的牙齿容易发生龋齿,在临床检查中较难发现。同时,由于孩子的牙间距很小,有时医生会建议做X线检查。在乳牙替换时期,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去检查并听取医生的建议。